第一百三十八章 政府出面辟谣
洲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共同写道:断层的长度已经足以引发一次强烈的撼动地面的地震,它的潜力将成为爆发区域性地震的来源,他们还指出:藏东的边缘平行断层的活动,对于人口稠密的四川盆地,可能代表着重大的地震危险……
这个时候,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委员陈紫陌,更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四川盆地极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他迫不及待地向中国地震局发了一份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的预报。
其实,从二00四年起的三年以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就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曾经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三次中期预测。
随后,孟初寒根据强磁暴组合,明确提出“阿坝地区七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二零零八年五月八日(前后十天以内)…”(以上地震预报三要素:震级、地点、时间均已明确)。
过了几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经集体讨论确认,预报“在一年内(2008.5-2009.4)仍应注意兰州以南,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7级地震…”,并在会后(即2008年3月30日)以密件向中国地震局发出。
中国地震局对此极为重视,又一次在成都组织专家集体会商,他们手中还握有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的硕士生龙小霞等人,在2006年9月号(第21卷第3期)《灾害学》杂志上撰写并发表的研究成果报告《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对20世纪以来川滇地区完整的强震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预测在2008年左右,川滇地区可能发生大于或等于6.7级的强烈地震灾害。
为了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活动,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完善预防措施,2、加强抗震能力建设,3、健全紧急救援系统建设,4、广泛宣传动员,5、加强地震检测网络建设等等……”
成都市地震局的徐水森在2007年6月号的《四川地震》杂志)杂志上撰文并发表的《四川强地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初探》,文中预测川滇地区可能在2007年至2011年间发生7级以上强震……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绍燮,对种种征兆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决定调动各种资源卫星,对预测即将发生地震的区域进行全方位观测。
并从传统的整体思维入手,综合研究多种震兆信息的相互关系,自主创新、独辟蹊径,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预报方法,将大地震预测提高到新水平,所以,中国对大地震预报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他建议,建立谐波共振波观测台网、热红外观测台网和地壳放气观测台网,主张把目标重点放在两个区域地带,进行宏观侦测: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包括从印度、尼泊尔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而且,重中之重是喜马拉雅地区及其以北。
上述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我国正好介于两地震带之间,属于南亚次大陆板与亚州大陆板块的纠结之处,所以是个多地震国家。
本来嘛,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本是完全分离的两个板块,大约四千万年以前,这两个板块发生碰撞,从此,印度次大陆就在不停地“研磨(挤占或消耗,也可以说是侵吞、蚕食)”它的亚洲大陆邻�
这个时候,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委员陈紫陌,更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四川盆地极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他迫不及待地向中国地震局发了一份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的预报。
其实,从二00四年起的三年以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就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曾经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三次中期预测。
随后,孟初寒根据强磁暴组合,明确提出“阿坝地区七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二零零八年五月八日(前后十天以内)…”(以上地震预报三要素:震级、地点、时间均已明确)。
过了几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经集体讨论确认,预报“在一年内(2008.5-2009.4)仍应注意兰州以南,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7级地震…”,并在会后(即2008年3月30日)以密件向中国地震局发出。
中国地震局对此极为重视,又一次在成都组织专家集体会商,他们手中还握有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的硕士生龙小霞等人,在2006年9月号(第21卷第3期)《灾害学》杂志上撰写并发表的研究成果报告《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对20世纪以来川滇地区完整的强震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预测在2008年左右,川滇地区可能发生大于或等于6.7级的强烈地震灾害。
为了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活动,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完善预防措施,2、加强抗震能力建设,3、健全紧急救援系统建设,4、广泛宣传动员,5、加强地震检测网络建设等等……”
成都市地震局的徐水森在2007年6月号的《四川地震》杂志)杂志上撰文并发表的《四川强地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初探》,文中预测川滇地区可能在2007年至2011年间发生7级以上强震……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绍燮,对种种征兆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决定调动各种资源卫星,对预测即将发生地震的区域进行全方位观测。
并从传统的整体思维入手,综合研究多种震兆信息的相互关系,自主创新、独辟蹊径,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预报方法,将大地震预测提高到新水平,所以,中国对大地震预报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他建议,建立谐波共振波观测台网、热红外观测台网和地壳放气观测台网,主张把目标重点放在两个区域地带,进行宏观侦测: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包括从印度、尼泊尔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而且,重中之重是喜马拉雅地区及其以北。
上述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我国正好介于两地震带之间,属于南亚次大陆板与亚州大陆板块的纠结之处,所以是个多地震国家。
本来嘛,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本是完全分离的两个板块,大约四千万年以前,这两个板块发生碰撞,从此,印度次大陆就在不停地“研磨(挤占或消耗,也可以说是侵吞、蚕食)”它的亚洲大陆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