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天灾不断涌现
��情)、环境变化(如水体污染)、敌害侵扰等等。

  产生非震的地下水异常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蒸发、气温、气压等)、水文、地质、土壤、生物等几个方面,也有人为因素,包括灌溉、开采、注水、排水等等。

  但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的因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或气象异变,地表形变等,我们不能将感性的东西上升为事实、真理,那样的话,就会虚报,招致人们漫骂…”地质专家李昱光表达了不同意见,插了一句。

  “你也不能全盘否定动物们的反应,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一般来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

  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陈紫陌觉得不能不汇报上去。

  孟初寒也说道:“我们要有所行动!现在可做的是继续观察研究,广泛收集情况汇报,仔细观察动物们的异常情况,尤其在地震活动重点监视区域,选择周围环境安静,干扰和污染比较少的地点。

  观察点可设在动物园、气象站,或在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和养殖场,最好与其它的前兆手段观测点合设或地点相近,便于资料的综合分析,定点定时观察,并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水温、气压环境变化等,对于野生动物可作定线观察,早、午、晚定时各一次,记录所见到的各种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天气状况。观察结果要做到定时上报汇总,及时作出时——空分布图,进行综合分析。”

  “还要注意观察地下水的异常现象,大震前,地下含水层在构造变动中受到强烈挤压,从而破坏了地表附近的含水层的状态,使地下水重新分布,造成有的区域水位上升,有些区域水位下降。

  另外,水中化学物质成分的改变,使有些地下水出现水味变异颜色改变,出现水面浮‘油花’、打旋冒气泡等。

  地下水位和水化学成份的震前异常,在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地区比较明显,极震区更常集中出现,以前,灾区群众就曾说过: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征兆灾害地质学家徐好民说道。

  “不少大震震前数小时至数分钟,少数在震前几天,会产生地声从地下传出,有的如飞机的‘嗡嗡’声,有的似狂风呼啸,有的象汽车驶过,有的宛如远处闷雷,有的恰似开山放炮,地震带地声的分布很广,高烈度区更为突出。

  以往灾区群众就这样的经验说法,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大震声发沉,小震声音发尖,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短,地震在近旁。” 栾巨庆也附和道。

  “最重要的是制订一套地震预测应急方案,汇集专家商讨对策,向上级建议,动用一切侦测设备,对重点区域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执班的观测记录,不能放过任何蛛丝蚂迹,积累依据,找出线索,统筹分析,最终判断出是否发生地震,以便及时向上级和百姓发布预警讯息。”李昱光最后拍板定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