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曹操
操马上许诺“先生果能成功,操请奏闻天子,封为三公之列”。

  这比孙权见庞统面貌丑陋而不喜,听其言语傲慢而不欢,誓不用之;刘备起初只让其做一个百里小县的县令有天壤之别。其手下谋臣如云,战将如雨也就不足为怪了。毕竟,曹操当时已是八十三万大军的统帅,眼看就要统一天下了,功高志骄之际对人才的态度如此谦恭,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试想,如果不是政治观点不同,谁不想投奔这样的明主呢?

  四是以身作则,很少扰民。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调遣兵将,自统大军兴兵讨伐张绣。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这是曹操以身作则不扰民的典型事例。不仅此次不许军士扰民,除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时,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曹操纵容大军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外,《三国演义》中很少有曹兵扰民的画面。在征张绣的过程中,曹操的宗族爱将夏候惇所领青州之兵,乘势下乡扰民;平虏校尉于禁即将本部军于路剿杀,安抚乡民。曹操弄清原委后不仅不偏向自己的宗族夏候惇,反而赐并非宗族的于禁金器一副,封益寿亭候,并责夏候惇治兵不严之过。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况下,无论其政治立场如何,能够做到兴兵尽量不扰民,从而赢得民心的人并不多见,这一点曹操可以和刘备所推崇并实践的人和相媲美,除为维护汉室江山和皇帝的权威,一些忠义之士图谋杀曹操外,其根据地内的人民很少叛乱,尽量不扰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五是不计前嫌,顾全大局。曹操的父亲曹蒿被徐州刺史陶廉的部将张闿在护送途中杀害,曹操率兵攻打徐州欲报父仇。刘备与陶谦无亲无故,却在孔融的怂恿下率关羽张飞并到公孙瓒处借赵云和2000人马共5000兵马到徐州救援。在陶谦的再三推让和表荐下,刘备不费一兵一卒做了徐州牧,且收留了被曹操打败的吕布,可以说是与曹操结下了不小的仇怨。但当吕布和刘备反目成仇,刘备被吕布战败投奔曹操时,曹操却待以上宾之礼。并表荐刘备领豫州牧,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刘备,结果是刘关张在其擒杀吕布的战役中很出了一把力。如果曹操在刘备兵败投奔自己时因前仇而杀之,不仅会失去天下英雄投靠之心,而且擒杀吕布的战斗也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毕竟刘关张替他把守一方,使吕布不得突围而走。至于刘备终成大患,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则是后来的发展了。还有,在和吕布的战斗中,曹操曾被吕布手下的大将张辽追杀。但当张辽被擒,全无惧色,引颈待杀时,曹操却因其忠义而亲释其缚,取衣衣之,并拜为中郞将,赐爵关内候。如果当时曹操为泄一时之愤,将张辽一剑杀却,就会失去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就不会多次因张辽而脱险,更不会有以后的张辽威震逍遥津,战孙权独当一面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对张济之侄张绣的不计前嫌。在讨伐张绣的过程中,张绣降而复叛,曹操兄长之子曹安民被砍为肉泥,长子曹昂被乱箭射死,爱将典韦被乱枪戳死。但当曹操和袁绍同时招安张绣,张绣同贾诩赴许都投降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