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时政施政
>
  这样也表明,县学不是有钱就能进来的。更进一步提高县学的知名度。

  杜榆觉得,这开始第一年,最好能搞个开门红,找一个最有希望的,重点培养,然后这人能中了秀才了,那对县学可是太有帮助了!

  什么都比不上成绩有力度。不然,最开始轰轰烈烈,但是长时间就没有什么成果,大家的热情就会消失不见的。

  就跟抽大奖一样,第一天肯定会出来一个大奖,然后才能更吸引人。

  大表哥的想法和杜榆一样,所以他也不动声色的给几个他看好的学子私底下补课,就算是不能中了秀才,能过了府试,成为童生,那么这县学就能更吸引人。

  其中一个就是那个海文。选择海文,除了他确实优秀外,另外,他自己家,和外祖家,在彭泽县都是有势力的,他们刚在这里落脚不久,不让地头蛇给信服了,以后办事很可能就事倍功半。

  最好的办法,就是施恩与他们,不过论起钱财来,他们没有人家钱多。论起势力来,虽然有县衙,可是如果这朱家和海家真的要对付新来的县令,也是麻烦事儿一件。

  像以前在青阳县,张家对付鲁家,还不是轻而易举?

  但是要和这些大户狼狈为奸,他们还不屑于那样做,也是他们做人的道德准则。

  所以这海文出来的真是时候,只要帮着海文成功成为秀才,那朱家和海家就不是问题,以后杜有忠在这彭泽县施政就容易多了,也不会再有抗拒不交税的人家了。

  当然,胡鑫也不是只培养海文一个人,其他的还有两三个也是不错的,如果能多中几个,那真是皆大欢喜了。

  名声,都是要靠自己去赚的!

  虽然这都到了初冬了,可是彭泽县这边一点儿也不冷,杜榆只穿了一个夹袄就可以了。

  秦婉娘过来找杜榆借花样子,杜榆闲着无聊,也画了好些个以前的花样子。

  秦婉娘看了很喜欢,她的针线不错,而且从小跟着她祖母,也没有个兄弟什么的,做针线就成了她主要的活计。

  杜榆问道:“你族学里学了几年?”

  秦家倒不是从乡下下来的,听说还是一个大族,只不过秦婉娘的祖父只是秦家的一个旁支,但是秦家却有自己的族学,男女都有,年龄到了,就去族学里学文去了。

  而秦家的女子的族学里,学的不光是读书认字,像什么琴棋书画之类的,都会学一些。还有女红,厨艺,算账等等。

  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女先生来教的,还有一部分是一辈子没有嫁人的人。也都是秦家自己家里的。

  秦婉娘说道:“我们不过是旁支,也就是学了点皮毛,在族学里学个一两年就出来了,后来我跟着祖父祖母来到了彭泽县,就是祖母教我了。”

  他们这一房也并没有多少钱,像学琴,人家那些嫡支都是有名贵的琴,而她,想学这高雅的东西,上头的先生也不会用心教的,因为那些嫡支,她们都指点不过来,哪里还在乎这些旁支的姑娘?

  所以去族学,秦婉娘就觉得自己是那小透明,能学到多少东西呢?

  她又不会学人奉承那几个人,更是成了小透明了。

  杜榆看秦婉娘的神色,就打消了继续说这个话题的念头,看来,这姑娘在族学里的经历不是美好的。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