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万柳堂(二)——
��德。”

  说到这里,那个学生提问了:“马先生,那‘道可道,非常道’又该怎么解释呢?”

  “这句话里一共三个‘道’字,第一个和第三个是名词,相当于‘天道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所说的那个‘道’。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说’。在这里实际上是动名词作定语,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出来了,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天道有常的常道。”

  “马先生,我觉得把第三个‘道’理解成动词也能讲通。”那个学生激动地说。

  “哦,说说看。”

  “这六个字的解释是:‘道是可以说的,但是要用非常的方法去说’。”说完抬头看着马先生。目光里有些期待。

  “哦,这就是你不懂历史了,汉代以前,这段话是这样说的,‘道可道,非恒道’。到了汉文帝时代,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才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要是按照原来的说法,你的解释还能成立吗?”马老师和蔼地说道,那个学生低头受教。可就在这个时候,一道灵光在我脑袋里一闪,我脱口而出:

  “这也能说通。”

  “哦?说说看。”马老师鼓励我。

  “这意思是说‘道是可以说的,但要用非恒定的方法去说’。”

  “那你的意思是说,对道的解释也应该与时俱进啦?”马老师的说得我们三个人都笑了起来。

  马大夫看见我喜欢古文,就给我安排了课程,用的教材是《古文观止》,他不是从头讲起,而是专门讲一些名家名篇,例如前后《出师表》、《过秦论》、《报任安书》《岳阳楼记》等。教授的方法也是以背诵为基础,先背诵后讲解。按照马大夫的说法,大学里的教学方法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把学问做到笔记本上。而只有采用他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把学问做到心上。

  ri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下去。在马大夫的jing心照料下,我的皮外伤很快就好了,直肠内的电击伤也没有发展成痔疮。每天读书练武,一时间我觉得其乐融融。我的武功大有进展,站桩已经能够坚持三分钟以上。就这么一点进步,已经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至少我举石锁的时候两条腿再也不打晃了。

  我的古文也大有进展,一本《古文观止》看了十几篇。而且不是那种泛泛的看书,而是实打实地背诵了十几篇。马先生——我已经把马大夫叫马先生了,他已经收我做徒弟,用他老人家的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际上只要能背诵千把篇古文,就能够写出像样的古文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每天和老爸老妈通一次电话,不过他们很少来看我。毕竟派出所还在到处找我,楼下的老周每天都和我老爸老妈套近乎,想从我父母那里打听点什么信息。我父母既不能得罪他,又不愿意搭理他,弄得很伤脑筋。小灵已经离开了本省,还和我保持着联系,每天都要打几次电话。说实在的,只要一听见她的声音,我的心里就好像喝了蜜糖水一样,感到清灵透彻。我知道我们大家都在盼着,急切地盼着我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一旦我离开了八步镇,老玉家所造成的一切就都成了过眼云烟。我就可以大大方方走出去,去见我的父母和我的小灵。

  于爷爷经常来看我,东拉西扯地讲一些人生的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件事情,这些话我根本听不进去。可现在不一样,他的话好像是金玉良言,点点滴滴注入我的脑海。让我不停地思量着,反复体会其中的意义。我慢慢地明白了为什么于爷爷和我谈话的时候,每次都要盯着我看半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