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黄公子的业务
��做的生铁铁锅,不管材料和技艺,在当地也只算一般,那些农民也不愿意拿过冬的粮食换这劳什子。只有一个农民在穿越者手舞足蹈之后总算弄明白,拿他家破的铁锅,加20斤谷子,换了穿越者一个新锅。那破锅正下方有铜钱大小一洞,又黑又脏,史班背了两里路累不过,便扔在了林子里。
这一路收获很少,穿越者被逼无奈,在野外腾宿了一晚再往北走。北面本该是琼州府人丁密集的地区,但这天一路来人烟却越来越稀,众人越走越觉得奇异,只觉得四下里一片萧条。看到前面靠海有一个占地颇广的集镇,五人商议一阵,也不避让,直接走了进去。没想到这集镇远看有些气势,走进来却人气稀薄。集镇主街上大户的门面,十家里面锁着六家,似乎主人都远行不在。那开着的人户,敲门进去,里面往往都是些老得走不动的老人,能张开嘴巴说话的也没有几个,更不要提和穿越者交换货物了。五人惊疑之下,便一户一户敲门,一直敲到靠北一户三进的大宅院,这才看到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看上去十六、七岁大小,不过古代人比现代人容易成熟衰老,众人便估摸他十四、五岁。年轻人大概见到生人害怕,便把着一支铁头长枪,用土话大声向穿越众叫唤些什么。众人也习惯了这样的开场白,直接拿着写着大大的几个繁体字放在那少年面前,“拿鐵器換米”。那少年似乎一愣,用手比划了下似乎要众人等他,转身进屋半晌,拿着一个砚台一支毛笔走出来。
少年用毛笔写了几个字,把本子还了回来,上面写着几个歪斜的小字,“大锅换米七十斤小锅换米四十斤”。穿越者这一路过来,没看到几个识字的人,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识字少年,明码标价和自己做生意,自然喜出望外。庞宁把自己背后背的锅解下来给少年看,那少年便提笔写下,“可直米六十斤”。众人看了这几个字,便纷纷解自己的锅给少年。
庞宁却又用三菱水笔写了几个大字给那少年看,“为何镇上没人?”那少年脸色微变,又扫了众人一眼,写道,“瘟病横行,乡人多往南躲避。”穿越者这才知道那些村镇没人,是因为最近海口北部瘟疫发作,那瘟疫来得快,一中了就发烧半月才能好,百姓无奈,纷纷携家带口躲避,十室九空。庞宁又写,“小公子你怎么不走?”那少年却很耐心地研了些墨,抬笔答复,“族人出海将归,我在这守宅。”
众人猜想这少年对那瘟疫免疫,所以没有逃走,在这里等即将出海归来的族人。五人知道少年是海商后代,暗叹难怪识文断字,做起买卖起来也毫不含糊。
庞宁始终觉得这少年有些行径有些蹊跷,但也不好再问。其实穿越五人不知道,这少年家里本来确是地方富商,和衙门中几个捕头都关系密切,就是在临高县丞那也是说得上话的,平时半明半暗,违禁出海。但前几个月瘟疫横行,他的亲生父亲五十岁了,两腿一伸,不管不顾就这么去了。老父走了,又没有叔伯,那些水手欺少年年幼,说欠他们工钱,哄闹着把船也开走卖了。现在家里就剩下他和几个女眷。
古代海南人平均身高也只有一米六,这见了五个人高马大的汉子来想买卖,少年一是觉得有买卖上门当然要做。二是少年家里没有成年人,怕五人起歹意,便想大大方方些,或许还能讹住这些汉子,不生歹意。五人刚来明代,急着找粮食,不了解所处时代情况,倒也没有看出少年拙劣谎言。只是心喜有地方换粮食。
庞宁又拿出些铁铲铁刀,问他要不要,少年一一用粮食作价买下。这一算下来,穿越者带来的铁器,就卖了粮食七百斤。少年带几人到后院侧面一门前,打开门锁,便是一座粮仓。众人把铁器卸给少年,用米装满独轮车。董学普估摸有了七百斤,就让众人不再多拿,那少年也不拿秤来称,就让众人装满出来,又锁上了粮仓。
这一路收获很少,穿越者被逼无奈,在野外腾宿了一晚再往北走。北面本该是琼州府人丁密集的地区,但这天一路来人烟却越来越稀,众人越走越觉得奇异,只觉得四下里一片萧条。看到前面靠海有一个占地颇广的集镇,五人商议一阵,也不避让,直接走了进去。没想到这集镇远看有些气势,走进来却人气稀薄。集镇主街上大户的门面,十家里面锁着六家,似乎主人都远行不在。那开着的人户,敲门进去,里面往往都是些老得走不动的老人,能张开嘴巴说话的也没有几个,更不要提和穿越者交换货物了。五人惊疑之下,便一户一户敲门,一直敲到靠北一户三进的大宅院,这才看到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看上去十六、七岁大小,不过古代人比现代人容易成熟衰老,众人便估摸他十四、五岁。年轻人大概见到生人害怕,便把着一支铁头长枪,用土话大声向穿越众叫唤些什么。众人也习惯了这样的开场白,直接拿着写着大大的几个繁体字放在那少年面前,“拿鐵器換米”。那少年似乎一愣,用手比划了下似乎要众人等他,转身进屋半晌,拿着一个砚台一支毛笔走出来。
少年用毛笔写了几个字,把本子还了回来,上面写着几个歪斜的小字,“大锅换米七十斤小锅换米四十斤”。穿越者这一路过来,没看到几个识字的人,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识字少年,明码标价和自己做生意,自然喜出望外。庞宁把自己背后背的锅解下来给少年看,那少年便提笔写下,“可直米六十斤”。众人看了这几个字,便纷纷解自己的锅给少年。
庞宁却又用三菱水笔写了几个大字给那少年看,“为何镇上没人?”那少年脸色微变,又扫了众人一眼,写道,“瘟病横行,乡人多往南躲避。”穿越者这才知道那些村镇没人,是因为最近海口北部瘟疫发作,那瘟疫来得快,一中了就发烧半月才能好,百姓无奈,纷纷携家带口躲避,十室九空。庞宁又写,“小公子你怎么不走?”那少年却很耐心地研了些墨,抬笔答复,“族人出海将归,我在这守宅。”
众人猜想这少年对那瘟疫免疫,所以没有逃走,在这里等即将出海归来的族人。五人知道少年是海商后代,暗叹难怪识文断字,做起买卖起来也毫不含糊。
庞宁始终觉得这少年有些行径有些蹊跷,但也不好再问。其实穿越五人不知道,这少年家里本来确是地方富商,和衙门中几个捕头都关系密切,就是在临高县丞那也是说得上话的,平时半明半暗,违禁出海。但前几个月瘟疫横行,他的亲生父亲五十岁了,两腿一伸,不管不顾就这么去了。老父走了,又没有叔伯,那些水手欺少年年幼,说欠他们工钱,哄闹着把船也开走卖了。现在家里就剩下他和几个女眷。
古代海南人平均身高也只有一米六,这见了五个人高马大的汉子来想买卖,少年一是觉得有买卖上门当然要做。二是少年家里没有成年人,怕五人起歹意,便想大大方方些,或许还能讹住这些汉子,不生歹意。五人刚来明代,急着找粮食,不了解所处时代情况,倒也没有看出少年拙劣谎言。只是心喜有地方换粮食。
庞宁又拿出些铁铲铁刀,问他要不要,少年一一用粮食作价买下。这一算下来,穿越者带来的铁器,就卖了粮食七百斤。少年带几人到后院侧面一门前,打开门锁,便是一座粮仓。众人把铁器卸给少年,用米装满独轮车。董学普估摸有了七百斤,就让众人不再多拿,那少年也不拿秤来称,就让众人装满出来,又锁上了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