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锅总是要有人背的
��国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此训只有皇帝本人在祭祀太庙时,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引导到太祖誓碑前背诵。靖康之耻,开封城破之日,有好奇者跑到太庙时方知上面的内容,而这誓碑上的内容,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上最应不朽的名言。

  只见石碑上载着三条训言:其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其二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三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难能可贵的是,宋代历朝皇帝都还算听话。让太祖赵匤胤的这几条华夏历史上迄今最为开明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执行,达三百年之久,可以说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宪章,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大宪章,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宋朝所以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

  宋代是真正的士大夫时代,也即是文人口中称道而身行之的时代。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试问哪朝哪代,文人有这等身份和地位?朝堂之上,包拯吐沫横飞,仁宗皇帝不得不以绢试脸,而老包却只当不见,仍然在慷慨陈词;江湖之上,范仲淹妙笔生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此,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有一段说宋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连致仕在家的范仲淹都可以随意点评朝政,时下汴都文人以笔言事抑或是发发牢骚,这算的了什么。

  其实,乐天应幸自己穿越的是宋朝而不是后世明清,在明清两朝仅是见到上官老爷,不仅没有尊严,而且磕头都能硊的膝盖痛,至于办报纸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言获罪又何其之多,杀头比剪头发都要容易。

  在邓洵武这里没寻到对策,白时中与胡师文二人不得不黯然离去。二人心中更是明白邓洵武将中华日报的报头拿出来的意思,暗示着中华日报与中华票号间或许存在的某种的关联,胡师文家的衙内可是吃过乐天在中华票号里设下苦头。

  不得不随认,有宋一代是华夏读书人,后世唤做知识分子活得最滋润的时期。也是华夏读书人在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的社会。当然有宋一朝也有政|治斗争,但政|治斗争往往只是政|见的不同,虽然有党同伐异,但不像后世朝代党争那般要从肉体上消灭对方。

  二人出了枢密院,胡师文边走边议论道:“今日邓大人言语间有些不对啊,怎么说邓大人这个枢密使也是蔡相举荐的,看在蔡相的面子上,对那乐小儿不应如此宽厚呐!”

  白时中想了想道:“我朝三年一任,邓大人怕是要致仕,不想再过问朝争之事了。”

  胡师文是蔡京的儿女亲家,自然清楚蔡京党羽们的一切情况:“如果下官没有记错的话,邓大人还有数月才满三年任期!”

  同行的白时中没有马上应言,思虑了半响后才似有所悟道:“想来是这个原因了!”

  “白大人明白了什么?”胡师文不解,问道。

  白时中言道:“如果白某没有猜错的话,今岁三月熙河路安抚使刘法于统安之败,这个责任总要有人负罢,难不成还要童太尉之背么?”

  “白大人之意,这个责任要由邓大人来背?”胡师文愕然。

  脸上露出一抹无奈的苦笑,白时中言道:“那刘法败而复胜,可以说是功过相抵,然而那作战计划是枢密院与童太尉共同制定,胡大人觉的这个锅由谁来背才最为合适?”

  蔡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