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拜谒冯刺史
尉大人听没听说过,用刺桐可以算卦。”
这回还真让郭恪来兴趣了,讶异地哦了一声,连问怎么回事,怎么个说头。
不怪郭恪不知道这个说法,因为在如今的大唐年间,的确还没有“刺桐预丰年”的传说,但在崔耕的那场荒唐大梦中却有。
崔耕眼珠一转,道:“每年的初春时节,人们会仔细观察刺桐的长势。若是先发芽后开花,那就说明今年是个丰年,皆大欢喜。若是先开花后发芽,那就说明是个灾年,得准备救灾了。所以,刺桐又被称为瑞桐,泉州父老过日子全靠它。”
郭恪顿觉有趣,笑道:“还有这事儿?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要是天下各地遍植刺桐,官府及时调度余粮,那我大唐岂不是年年丰收,天下无灾了吗?呃…我们到了!”
说话间,二人已经到了刺史府门前。
拍门递送名刺这种事儿,自然是由崔耕上前交涉。
不消一会儿,有一个门人便把大门开了半扇,恭恭敬敬地道:“我家大人有请郭都尉和崔长史,两位大人请随小的来。”
从大门直入刺史府。
按说以郭恪和崔耕的职司,拜见刺史只能走角门。崔耕明白,这次能得到如此礼遇,又是沾了郭恪这个官二代的光了。
很快便入了府。
刺史府,议事堂。
有一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的绯袍老者居中而坐,看来这位就是刺史冯朴了。整个泉州地界儿,也只有他才有资格穿上这身浅绯色的官袍。
在他下首位坐着的人,看年纪不超过三十岁,相貌周正,双目有神,身着一身浅绿色官袍,正是录事参军沈拓。
崔耕见状,不由得暗自奇怪。
按照官场规矩,坐在刺史下首不应该是长史宋廉吗?沈拓不过是一个七品官,论品秩连郭恪都不如,他安敢坐上属于长史的位置?
再者说,最近也没接到录事参军沈拓升迁长史一职的宣文啊。
正在犹疑之际,沈拓已经站起身来,给两人引荐起冯朴来。
郭恪和崔耕赶紧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道:“卑职郭恪(崔耕)见过冯刺史!”
冯朴微笑着点了点头,道:“郭都尉乃是将门虎子,崔长史也是年少有为,都是我大唐栋梁之材啊,老夫一见甚是欢喜。都快起来吧,坐!”
“谢大人!”
待二人坐稳,冯朴使了个眼色,沈拓轻咳一声,开口道:“武司马奉命去了长安,今天,就由本官向郭都尉交接驻扎泉州港诸事。首先,是驻扎场地……”
郭恪似乎没察觉到丝毫异状,凝神细听军令,不住颔首。而崔耕的心里,此时则早已经翻起了惊涛骇浪。
府衙的司马竟然姓武?而远在长安,马上就要身登大位的那位也姓武,不会这巧吧?莫不是长安那位的家族后辈子弟?
还有更诡异的是,沈拓话里话外,都没有提到长史宋廉的去向,实在是令人好生费解!
历来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刺史府,就相当于一个具体而微的小朝廷,按说府兵换防这么大的事儿,刺史府所有的官员均应到场。由刺史做堂,长史宣布交换防事宜,而司马和录事参军等官员则应肃穆旁听。
怎么
这回还真让郭恪来兴趣了,讶异地哦了一声,连问怎么回事,怎么个说头。
不怪郭恪不知道这个说法,因为在如今的大唐年间,的确还没有“刺桐预丰年”的传说,但在崔耕的那场荒唐大梦中却有。
崔耕眼珠一转,道:“每年的初春时节,人们会仔细观察刺桐的长势。若是先发芽后开花,那就说明今年是个丰年,皆大欢喜。若是先开花后发芽,那就说明是个灾年,得准备救灾了。所以,刺桐又被称为瑞桐,泉州父老过日子全靠它。”
郭恪顿觉有趣,笑道:“还有这事儿?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要是天下各地遍植刺桐,官府及时调度余粮,那我大唐岂不是年年丰收,天下无灾了吗?呃…我们到了!”
说话间,二人已经到了刺史府门前。
拍门递送名刺这种事儿,自然是由崔耕上前交涉。
不消一会儿,有一个门人便把大门开了半扇,恭恭敬敬地道:“我家大人有请郭都尉和崔长史,两位大人请随小的来。”
从大门直入刺史府。
按说以郭恪和崔耕的职司,拜见刺史只能走角门。崔耕明白,这次能得到如此礼遇,又是沾了郭恪这个官二代的光了。
很快便入了府。
刺史府,议事堂。
有一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的绯袍老者居中而坐,看来这位就是刺史冯朴了。整个泉州地界儿,也只有他才有资格穿上这身浅绯色的官袍。
在他下首位坐着的人,看年纪不超过三十岁,相貌周正,双目有神,身着一身浅绿色官袍,正是录事参军沈拓。
崔耕见状,不由得暗自奇怪。
按照官场规矩,坐在刺史下首不应该是长史宋廉吗?沈拓不过是一个七品官,论品秩连郭恪都不如,他安敢坐上属于长史的位置?
再者说,最近也没接到录事参军沈拓升迁长史一职的宣文啊。
正在犹疑之际,沈拓已经站起身来,给两人引荐起冯朴来。
郭恪和崔耕赶紧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道:“卑职郭恪(崔耕)见过冯刺史!”
冯朴微笑着点了点头,道:“郭都尉乃是将门虎子,崔长史也是年少有为,都是我大唐栋梁之材啊,老夫一见甚是欢喜。都快起来吧,坐!”
“谢大人!”
待二人坐稳,冯朴使了个眼色,沈拓轻咳一声,开口道:“武司马奉命去了长安,今天,就由本官向郭都尉交接驻扎泉州港诸事。首先,是驻扎场地……”
郭恪似乎没察觉到丝毫异状,凝神细听军令,不住颔首。而崔耕的心里,此时则早已经翻起了惊涛骇浪。
府衙的司马竟然姓武?而远在长安,马上就要身登大位的那位也姓武,不会这巧吧?莫不是长安那位的家族后辈子弟?
还有更诡异的是,沈拓话里话外,都没有提到长史宋廉的去向,实在是令人好生费解!
历来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刺史府,就相当于一个具体而微的小朝廷,按说府兵换防这么大的事儿,刺史府所有的官员均应到场。由刺史做堂,长史宣布交换防事宜,而司马和录事参军等官员则应肃穆旁听。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