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同生共死
朝廷押运的粮草呢?”
此人以为粮草已经被送去县衙,所以对于粮草藏身何处并未有所隐瞒。
然而他不知的是,粮草的下落并未找到,他这一番话着实帮孟长笙解决了最大的麻烦。
孟长笙和韩郎中交换了一剂眼神。
二人皆从彼此眼神中看到了深意。
这个案子和张万里脱不了干系!
最终十四人的供词基本一致。
孟长笙将所有供词精简总结了一番。
其一、他们只是听命行事的人,对于幕后主谋是谁并不知情。
这一点,就只能放在张猛身上了。
第二、粮草在张家粮仓内存放,这么大的事情,张猛必然和张万里提前就通过气的,以此推断,张万里也是同伙之一。
第三、背后主谋很可能身居要职,这一点孟长笙并没有和韩郎中提起。
不过她料定,韩郎中此刻心里应该也是这个想法。
绕回最初的话题,什么人敢在天子脚下打粮草的主意?
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目的并非求财。
仔细想不难推敲,若是求财,劫持商旅的货物是嫌罪责轻了还是嫌货物不香了?
年年都有匪寇劫持路过的商旅,但匪寇们至今逍遥法外。
比起劫持粮草,把主意打在这些没有背景的商贾身上才更稳妥。
所以,何必铤而走险呢?
既然不是求财,那目的自然就要往另一个方向去思考了。
大夏建朝已经两百八十余年,学过前世历史的孟长笙深谙此道。
一个皇朝从建立到结束,很难超过三百年这个死亡定律。
从秦朝灭六国大一统后,大汉四百多年间出了王莽这号人物篡权,生生将大汉割裂成了西汉和东汉。
随后的唐、宋、元、明、清也都没有逃过三百这个神奇的数字。
(宋朝三百一十九年分北宋和南宋,南宋只是偏安江南,算不上大一统的王朝。)
借古鉴今,从《陇西志》内两千年的皇朝更迭中,依旧是这个神奇的规律。
大夏的前朝为晋朝,与前世的汉朝有些类似,先后分前晋和后晋,总计四百八十余年。
并且后七十年间出现了诸侯割据的现象,最终大夏先祖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实现了大一统皇朝。
从当下的大环境来看,这大夏的气数早已露出衰败之象。
自古便有说法:天下大乱前,天象必与之呼应。
如今来看,******致使大批南方灾民无家可归、百姓流离失所、四处乞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个时代屡见不鲜。
北有女真、南有中山巫神国蠢蠢欲动,西边古刹国更是要求大夏子民信奉婆罗多门佛教,并想强制让大夏立婆罗多佛门为主教神。
能用命令的口气,可见大夏在古刹国眼中,早已不是鼎盛时期的大夏王朝了。
仔细分析这些大背景,便能预知到未来的大夏注定要有
此人以为粮草已经被送去县衙,所以对于粮草藏身何处并未有所隐瞒。
然而他不知的是,粮草的下落并未找到,他这一番话着实帮孟长笙解决了最大的麻烦。
孟长笙和韩郎中交换了一剂眼神。
二人皆从彼此眼神中看到了深意。
这个案子和张万里脱不了干系!
最终十四人的供词基本一致。
孟长笙将所有供词精简总结了一番。
其一、他们只是听命行事的人,对于幕后主谋是谁并不知情。
这一点,就只能放在张猛身上了。
第二、粮草在张家粮仓内存放,这么大的事情,张猛必然和张万里提前就通过气的,以此推断,张万里也是同伙之一。
第三、背后主谋很可能身居要职,这一点孟长笙并没有和韩郎中提起。
不过她料定,韩郎中此刻心里应该也是这个想法。
绕回最初的话题,什么人敢在天子脚下打粮草的主意?
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目的并非求财。
仔细想不难推敲,若是求财,劫持商旅的货物是嫌罪责轻了还是嫌货物不香了?
年年都有匪寇劫持路过的商旅,但匪寇们至今逍遥法外。
比起劫持粮草,把主意打在这些没有背景的商贾身上才更稳妥。
所以,何必铤而走险呢?
既然不是求财,那目的自然就要往另一个方向去思考了。
大夏建朝已经两百八十余年,学过前世历史的孟长笙深谙此道。
一个皇朝从建立到结束,很难超过三百年这个死亡定律。
从秦朝灭六国大一统后,大汉四百多年间出了王莽这号人物篡权,生生将大汉割裂成了西汉和东汉。
随后的唐、宋、元、明、清也都没有逃过三百这个神奇的数字。
(宋朝三百一十九年分北宋和南宋,南宋只是偏安江南,算不上大一统的王朝。)
借古鉴今,从《陇西志》内两千年的皇朝更迭中,依旧是这个神奇的规律。
大夏的前朝为晋朝,与前世的汉朝有些类似,先后分前晋和后晋,总计四百八十余年。
并且后七十年间出现了诸侯割据的现象,最终大夏先祖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实现了大一统皇朝。
从当下的大环境来看,这大夏的气数早已露出衰败之象。
自古便有说法:天下大乱前,天象必与之呼应。
如今来看,******致使大批南方灾民无家可归、百姓流离失所、四处乞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个时代屡见不鲜。
北有女真、南有中山巫神国蠢蠢欲动,西边古刹国更是要求大夏子民信奉婆罗多门佛教,并想强制让大夏立婆罗多佛门为主教神。
能用命令的口气,可见大夏在古刹国眼中,早已不是鼎盛时期的大夏王朝了。
仔细分析这些大背景,便能预知到未来的大夏注定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