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热情
盾与纠葛的情感——时而像冰,时而像火,时而亲昵,时而粗暴,既冷酷又狂热,既压抑又冲动。

  然而,那并不是顾惟的热情。他只是在这二十分钟里如实地再现出二百五十年前作曲家的情感。如果说震撼她的琴音是出自顾惟本身,那么那种讳莫如深的痛苦,烈如熔岩般的热情,则是出自贝多芬。激昂的音符使她回忆起曾经感受过的自我矛盾与种种挣扎,尤其从第叁乐章开始,暴风雨般的情感在体内交织冲撞,直到精彩的尾声结束,眼中泛起的泪意也并未随之消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距离钢琴一米开外的她,甚至比亲手接触琴键的顾惟更加深有感触,更能产生出共鸣。琴声是如此铿锵有力,干脆利落,使她感到无论是痛苦本身,还是忍受痛苦的心灵,全都具有毋庸置疑的必然性。这是来自二百五十年前饱受痛苦折磨,却从未向其屈服的英雄的训导。

  一曲奏罢,空气再度归于阒寂。

  幽深的眼眸静静地注视着她,她不知道他已经这样看了她好一会。

  “怎么了?”

  她眨眨眼,拭去眼角的泪水。为了答谢顾惟的演奏,也为了不将情绪泄露出去,她由衷地称赞起他的琴艺:

  “没有……弹得实在是太好了。”

  说完,他的眼神却并无变化,那样的眼神,像要把她整个看透。

  她连忙转移了话题:

  “弄伤你的手,真的对不起……”

  “没什么。”

  这样金贵的一双手,他却连看都不看上一眼,始终将一双眼睛盯视在她的脸上。

  “喜欢贝多芬?”

  点头。

  “为什么?”

  为什么?那是很难用语言说得明白的感觉。

  被喜欢的音乐打动,从中获得力量,激发出共鸣,这是大部分人都会拥有的体验。可这样的体验为何偏偏寄托于一个民族文化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外邦作曲家身上?尤其她又不是音乐专业,对西方古典乐的了解可谓粗浅,这就更使人感到难以理解。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觉得跟贝多芬很合得来。”

  话音方落,顾惟好像被她逗乐似的瞬间笑出声来。

  她从脸到脖颈一下涨得通红,自己连琴谱都看不懂,这么说确实非常可笑。

  不过,之所以顾惟会笑,倒没有半点瞧不起她的意思。他只是觉得她有时候就像个孩童,或者说,她的用语就像孩童一样幼嫩。可就是那么一个幼嫩的,眼中时常流露出忧郁心事的少女,觉得自己跟以暴烈雄壮着称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合得来?说她跟体弱多病的肖邦合得来或许还比较协调。

  不过,她那股倔劲倒挺像贝多芬的脾气。

  他将脸转回到谱架上的奏鸣曲集,随手翻看几页,问:

  “《月光》喜欢吗?”

  说话的时候,他的手已经放到了琴键上,做出准备弹奏的姿势。

  她闪动着情感丰沛的星眸,望着他说喜欢。

  于是他自如地演奏起德彪西的《月光》。

  这首曲子并不复杂,他不需要看谱,甚至不需要看琴。指尖如爱抚般触动琴键,娓娓诉出幽美的主题旋律。弹过一段,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