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03 赌石(3)
/>
  鬼市,首先应是地名,即聚鬼之地,其次才是市名,并且是由聚鬼之地引申而来的。唐郑熊《番禺杂记-鬼市》云:“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二《潘楼东街巷》曰:“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辞源》“鬼市”条解释:“夜间集市,至晓而散,故称鬼市。”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二载有“鬼市”,唐无名氏《辇下岁时记-鬼市辇》中也有交待:“俗说务本坊西门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又或月夜闻鬼吟”。番禺鬼市,已经暗含贸易之义,《新唐书-西域传下-佛菻》曰:“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于旁,名鬼市。”尔后,洛阳、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皆有鬼市存焉,悉指暗中贸易之地,这些应该是大唐鬼市之流变。海南三亚当地也有传说:三亚市大小东海、亚龙湾之海边,古代“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蒲松龄《聊斋志异-山市》记载,山市即深山中的“山中蜃景”,又称作“鬼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初看山市在子丑,妖氛杀气弥山川。往往西隅飞一缕,先为蛇豕后鸠质。饥鸢狗,争奔腾,狍突散复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载:马行街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鬼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鬼市成为专门古突易场所,还是在清代开始。清兵入关,成为当然的统治者,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战事渐消,许多贵族后代每日走鸡斗狗,沦为纨绔子弟,家道日渐败落,管理日渐萧条,家人们敛旧家当换钱花,借着天黑偷偷摸摸上“鬼市”去;后来,那些纨绔子弟也无钱度日,也将家里的老辈留下的宝贝拿去换钱花,去当铺怕丢脸,也将宝贝拿到“鬼市”卖钱;还有的收破烂的,收到大户人家的东西,或者是收到偷来的东西,也赶到“鬼市”变钱。由于这个市场一般是晚上或者天没亮前的早上,在一片空旷的地上进行来历不明或者通过不法手段得的货物交易的市场,交易经常处于黑夜里进行,天长日久、一来二去,爱起外号的人就给这个市场取了一个形象的称呼——“鬼市”。后来,“鬼市”成为古玩市场的专有代名词。

  清代中晚期后,很多地方自发形成“鬼市”,夜间集市,至晓而散。北京城清朝未年“鬼市”极盛,一些皇室贵族的纨绔子弟,将家藏古玩珍宝偷出换钱,亦有一些鸡鸣狗盗之徒,把窃来之物趁天黑卖出,古玩行家经常拣漏买些便宜。正由于买卖双方的融合,交易顺畅,鬼市渐渐兴旺。“鬼市”包罗万象,字画、陶瓷、家具、文房四宝、铜器、玉器、竹雕、奇石、古籍善本、旧书旧报、钱币、鼻烟壶、香炉、紫砂、象牙雕、连环画、烟标、火花等,五花八门,各呈炫彩。不少东西在外面商店难觅踪迹,而在“鬼市”里却能亲眼目睹。一般来说,几乎带点文化味的小玩意儿、有点年头的古籍旧书,“鬼市”应有尽有。这些地摊对收藏者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卖家往往是在地上铺一张报纸或一块塑料布,摆上几件古玩玉器、古旧工艺品、旧书老报,买家悄悄穿行于地摊之间,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马上谈好价钱、成交、走人。在心理上,鬼市卖古物的人,希望将带的旧货在天亮之前顺利卖出,天亮光线好了,城管工商也来了;而去买古物的人,又生怕去晚了,好东西被别人买走。买家、卖家心理上的双重作用,传统和心理上的双重作用,造成了古旧市场的早市,造就了特殊的市场——鬼市。这样的鬼市,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从上到下的经济改革,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繁荣,人们的收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