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我”的番外
�多来接站的人,我从甬道往前走,东张西望地寻找着,两边不时有人拦住我问:“小姐,要车吗?”第一次我停下脚步,我以为那是来接我的徐家后人,后来才搞清楚那是一些拉客的私车,再有这么问的我便微笑摇头不再理会,直到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将我仔细辨认着,又低头看看手中的照片。

  “阿是小年啊?”男人开口问道。

  “对。”我停了下来。

  “美国来的?”他似乎还不放心,又进一步确认。

  “不错,您是徐伯伯吧?”我早已将他认出。

  “对,对,”对方边点头边温和地笑着,“来,箱子给我。”

  他帮我拉过箱子,又试图帮我拎我背上的背包,我谢绝了,徐伯伯身边站着一个中年女人,笑着将我打量着。

  “这是你徐伯母。”

  “徐伯母好。”

  “嗳,嗳,累了吧?冷不冷啊?”

  “不冷。谢谢徐伯父和徐伯母来接我,给你们添麻烦了。”

  “这孩子这么客气!普通话说这么好!”徐伯母笑道。

  我的“普通话”打小便是瑾外婆一字一句教授,我的那些从中国去美国读书的同学都惊讶于我中国话发音的标准。

  初次见面免不了一番寒暄,说了一阵子话这才随两位长辈去寻出租车,那一年,私家车在中国还未普及,即便是像徐伯伯这样一位博物馆的馆长,也没有担负一辆私家车的经济能力。

  我被安排住在徐家女儿的房间,他们家的女儿比我大上几岁,在欧洲读书,一时没有假期回来。原本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安排的,虽然我知道徐家人和两位外婆是故交,但于我毕竟是陌生人,我不想住在陌生人家中,酒店房间会让我更加自在,然而他们一再坚持,仿佛我若住进酒店便是一种冒犯。

  “这是中国人讲究的人情味,该答应他们,只是你住在人家要注意礼貌,不能像在家里这样动辄关起房门将别人置之门外。”母亲如是说。

  我正往上翻着眼睛,翻到三分之二处,母亲制止了我:“你是在对我转眼珠吗?”她用英文说。

  出租车沿着玄武湖往南驶去,直到一处小区前停下,初秋的夕阳照在小区前的一块巨石上,石上刻着几个大字,似是这小区的名字,我仔细辨认着:玄武鸡鸣。

  竟有一瞬的恍惚。

  徐伯父摇下车窗和小区保安打招呼,车子继续往里驶去。

  “鸡鸣寺和南京市政府都离这里不远,你外婆原先在市政府的地方工作过呢,今天你先好好休息,明天带你过去转一转。”徐伯母说。

  我想她说的该是瑜外婆,汪伪政府的外交部就在今天的市政府处。而我来中国之前,母亲曾经暗示我,这里的故友并不知晓两位外婆的实质关系,只道是乱世烽火中相识相知的一对好姐妹。

  到了家中,一切安顿下来,徐伯母着手准备晚上的饭菜,听说晚上会比较热闹,徐家的亲戚都会过来,他们都想见一见我。

  趁着徐伯母准备饭菜,徐伯父将我带到他的书房,那是一间典雅的传统式书房,徐伯父让我在红木椅上坐下,他在书柜里取一些东西。

  那是一本相册,他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仿佛那是一件无价的至宝,戴上老花眼镜,“小年啊,你能到中国来、到南京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