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您看,这是我从银行内取出来的纸币,可以全国通用。”一个家中小辈从怀里掏出一张崭新的纸币说道。

  “是啊家主,您未免也太落后了,现在哪个家族小辈手上没有一本存折都不好意思出门去。”

  “别看存折小小的一本,只要能找到银行,就能进行银钱存取,出门比以往不知方便了多少。”

  众人三言两语的说着,贵族们后知后觉的发现,合着家里人都用上存折了,反倒是他们身系家族命运,想的多做的少,反而比下面人还要落后。

  当然,那些人的存款和一整个家族的财富没法相提并论,可是凡是手上有存折的,皆对存折所带来的便利推崇不已。

  “好,既然你们都信任银行,那我把家族的钱财也存进银行里面了”

  “家族财产我会单独开一个户头,以咱们家族的名义,由家主保管这一大笔财产。”

  去除书籍绵帛等其余形式的财务,光是一箱箱的金和铜就让人瞩目不已,更别说还有各种矿石,带到银行里面后,会被折合成相应的钱财。

  当然,绵帛和书籍的价格会低上一点,尤其是书籍,不是孤本,在有了活字印刷术的大秦那基本上只有收藏价值了。

  等把所有形式的财务都算成钱财,贵族们的存折上财富一下子涨了一大截。

  最最关键的是,怀里揣着这个小本本,别人就是抢走也取不走里面的钱财,一下子就让那些贵族们有了十足十的安全感,更别说钱放在银行里还能生利。

  而被银行吃下去的绵帛书籍等物,绵帛被收拢在一起,堆积起来另有用处,书籍则被送往了印刷处,用作模本出更多的书。

  与此同时,市面上因为印刷术的出现,各色书籍纷纷踊跃,让那些各家的学子们心里乐开了花。

  在以前,他们哪能想象的到书籍随便看这么好的日子。

  贵族们把钱存进银行里面所带来的后果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别的不说,就在贵族们陆陆续续把钱都存进银行里面以后,天下十成的财富不说,七成还是有的。

  国库不缺钱以后,朝中的官员们走路都带着风,一个又一个需要用到钱的项目请求赵燕歌批准。

  “陛下,马上就要秋试了,要不要把科举棚给修缮一下?”有官员建议道,关心起了马上就要考试的莘莘学子们。

  说起现在的科举棚啊,虽然不像后世考的是八股文,四书五经,而是百家思想,可是他们的考试地方却大相径庭。

  考前的各种检查,老师名号的举荐,核实考生的身份,为杜绝各种作弊现象,让考生们衣衫单薄是必须的,考试的地方也没多大的地,就是几块薄薄的木板组成,考试要是不幸遇上刮风下雨,那就只能干受着。

  咸阳城的科举棚还会用些好料,其余偏远郡县的科举棚大都是用泥巴糊出来的,反正一年才用两次,用不着费心去收拾。

  没有用木料,泥墙就算倒塌也砸不死人,是以以前就没多少人对这个问题有所上心。

  修缮科举棚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遭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原先的科举棚不都还能用么,哪能专门挪用一笔钱财去修缮,反正也就几天的功夫,让他们忍忍就过去了,谁又不是那样过来的呢。”

  “这话可不能这么说,先不说咸阳城内三年一次的大考,就是一年两次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