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翰林院
�自然之道。”

  周衍道:“此事孤亦有所听闻,大学士辛苦。编好书,父皇必然龙颜大悦。”

  “可是,如今什刹海捞尸一事,编书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这……何出此言?”

  “什刹海接太液湖,与皇宫一水相连。从中捞出上百具百姓的尸体……翰林院诸多官员认为,此正上天不断降灾祸于楚朝的原因,甚至有人称陛下任由宪国公与皇墙外残害生黎,引起天罚。陛下却不思引咎自省,反而编书洗清。他们说……这等掩过饰非之书,他们不编。”

  周衍猛然站起身,喃喃道:“怎么会这样?!”

  “老夫苦苦相劝,却劝不住这些同僚。”何良远叹息道:“此事既因殿下而起,老夫不得已只好前来救助殿下。”

  “大学士想要孤如何做?”

  “请殿下亲往翰林院,将宪国公一案对诸翰林解释清楚,免得事情闹大了陛下不悦。”

  话既然说到这里,周衍只好点头应下。

  他知道修书一事父皇极是看重,若因为自己让这事出了岔子,那就是大罪。

  如今王笑被关在国子监,苏明轩身上压着重担一直在外奔走。

  周衍身边并无人可以商量,只好独自随何良远到翰林院。

  但见到那帮面色不善的清流之臣,他便隐隐感到有些不妙。

  才应对了几句,他忽然发现:此事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死结。

  宪国公是被自己的人拿下的,周衍必须将这案子咬得死死的。

  那……堂堂国公长年在皇城外抛尸,陛下丝毫察觉,这不是天子之咎又是什么?

  面对这一群声色俱厉的老顽固,周衍彬彬有礼的话语尽数被喝断,毫无辩驳之力。

  他越劝,群臣越激动。

  “陛下忧闵旱灾、损膳避殿,此乃举行故事,不足以应天变。当痛自责己,广求直言!岂可文功饰非?”

  “下有直言,臣之行也!臣食国家俸禄,一片公心,绝不为陛下修此唬骗世人之书!”

  “四方多警而圣上不悟,生黎有苦而圣上不知。岂是治国之道?今殿下既查出大案,理应出面领群臣上表,劝陛下罪己自躬,而非来劝吾等忠直之臣违心逢迎!”

  周衍说一句就被这样直挺挺地顶回来好几句,他慌得脸色惨白,苦声劝道:“诸位老大人,修书事大,万不可……”

  “殿下还不肯为天下万民劝一劝圣上吗?若是这般,我大楚必将万劫不复……”

  一名老臣忽然冲出来,大哭道:“权贵残害黎民,家国至此地步,还编什么书?!”

  说罢,他手中抢过《四时录》的稿纸,猛然撕成碎片。

  “如此掩过饰非之书,下官绝不编!”

  “对,绝不编……”

  “嘶”的声音响起,诸臣纷纷抢过稿纸撕起来。

  纸片如雪在殿中洒下来。

  周衍呆呆立在那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完了!

  父皇的明君之名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