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庭深廊曲报德寺 源远流长华夏觚
; 我们族人之所以以拓跋为氏,只是一直以来传承了对后土的敬意而已。”

  庆云虽染早知道此人必然来历不凡,但听到“我们拓跋氏”这几字的时候,眉头便是一紧。

  他先是想到一个最差的可能,但是仔细琢磨琢磨又不对。

  当今的太子,他是见过的,看上去和自己差不多大小,就算鲜卑人长的着急些,最起码也是十五岁左右年纪了。

  眼前这个公子看上去血气方刚,也就是二十来岁,这离三十还尚早呢,这不能吧?

  眼见庆云狐疑不定地望着自己,那人倒抢先点出了他的心事,

  “道友此时一定是在揣度我的身份吧。

  我的确姓拓跋,哦,眼下都是元姓了。

  单名一个宏字,不过一般大家都称我为魏王。”

  元宏说这些话的时候,口气甚是平淡,自称的时候并没有使用尊称。

  哪怕是最后提到魏王的时候,也仿佛只是提到隔壁王叔李婶一样地轻松。

  庆云的脑子顿时嗡的一下,魏王元宏,此时站在自己面前毫无皇帝架子的青年就是当今魏王元宏?

  自己该怎么办?为华虏大义刺杀他?

  剑就在桌子下面。

  可是他刚才如此耐心地在解说鲜卑种源,显然就是说给自己听的,华夷,胡汉岂是用一两个名词就能分清楚的呢?

  拓跋氏此时继承汉朝仪轨,皈依了中原文化。

  如果他真的能稳定时局,推动民生,以明君为志,自己,到底该不该出手呢?

  就在他天人交战,犹豫不决的当口,

  忽然间头皮一麻,三魂七魄齐飞天外,那种让他发自内心里厌恶的雪豹嘶吼声竟然自门外不远处传来。

  》》》》》敲黑板时间《《《《《

  这一章带来的新的信息量有些过大,一一补注怕是要展开很多章了。依照救急不救缓的原则,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庆云本章自称贫道的问题。

  北魏时期,佛教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他们使用的称呼多半都是外来语。比如,佛寺称兰若,沙门,未成年受戒僧称沙弥,沙弥尼,成年受戒僧侣称比丘,比丘尼。这个尼字是表示女性出家人的后缀,于是就演化出了后世尼姑的称呼,而后世所谓僧侣则是由僧伽(信众)演化来的。如今的法号,当时也多用梵语,比如僧伽跋陀罗(众贤),菩提达摩(觉法)。

  但是这些梵语称呼很难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不利于传法。于是呢,也就有一些对应的俗称。比如当时的沙门(苦行僧)就互称道友,自称贫道,借用了一些当时中国本土宗教的称呼,以方便世人理解。当时总管天下僧人的僧官——大统,本名亦为道人统,如《魏书释老传》:赵郡有沙门法果……后以为道人统,绾摄僧徒。

  在南朝宋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黑衣宰相,是名僧人,名唤慧琳道人,便是如此。

  南北朝时期佛道兼修是一种主流现象,僧人精通道典,借用一些道家经典讲解经文,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净土宗二世祖昙鸾。本书至今为止第一高手,华阳先生陶弘景,南天师道天师,其实也是一位兼修两道的大德。

  当时的出家众也没有严格的剃发要求,而他们所穿的也多为深色缁衣。“黑衣宰相”所谓黑衣,就指的是深色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