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微亮的光
�那么多青春懵懂故事,也没有《知音》《意林》的心灵鸡汤,《时代青年》里观点鲜明针砭时弊,既关注当代的时事政治,也关注青年的精神家园。

  有趣的是,如果能穿越到很多很多年以后,就会知道在娱乐圈有个爆炸的新闻,“北大才子撒贝宁与国际巨星章子怡公开恋情!”

  不要惊讶,在《时代青年》里早已为这一幕写下了伏笔。以撒贝宁为封面的那一期里,详细记录了撒贝宁成长的过程,其中专门留了一个段落,略带调侃得讲述了撒贝宁对章子怡的爱恋。

  那年少的梦,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能得以实现,原本就是一种幸运。不管最后结局是否惘然,都不枉费曾经那痴迷的时光。

  花寂很喜欢这杂志,她想留下来。

  她对书,从来渴望至深。何况这一次离她这么近,也不属于其他任何旁人。

  她和陈书豪是老师任命的杂志监管人。

  领到两本书以后,他们会各自迅速读过一遍,然后再交换另一本。

  陈书豪有他自己的考虑。

  他的时间基本上都扑在学习上,保证成绩遥遥领先于所有人。书,对他而言,坦白说,看过了就好。但是他不想费心去管理同学借阅这件事。谁借了书,有没有定期还书,搞不好书丢了?这每天得多烦?

  于是他主动找来花寂提议,“不如这书我们留自己手上收起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人来问就借,没人问就别拿出来,不然丢了可不好交待。”

  花寂求之不得,借着职位之便,终于拥有了一套自己的课外书。

  看了书里的文章,花寂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小都被夸她作文好,也得过征文的奖,搞不好自己也可以尝试着投投稿。

  她日思夜想写点啥?

  琢磨来琢磨去好长的时间,一字未落。

  为什么有的同学写起作文来会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原来是没有体验啊。这都不是有没有文采的问题,区别于四年级五年级的征文比赛,围绕类似我爱祖国妈妈这类定向思考的题目,而且字数也就几百,又或者区别于每一次语文考试背后的作文题目,像这种纯投稿性质,没有主题不限定内容,看上去随意发挥,实则难上加难。

  再说得夸张一点,这“垮掉的一代”着实也是可怜,没赶上21世纪新时代网络数据时代的好光景,不管是谁都可以慢慢在网络上发言写作,相对来说平台和门槛都尤其自由,给足了历练的空间。

  那个年代想投稿可一点不容易,只区区一个投稿地址,你都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收到,即便收到,也不见得会给你什么指点,让你了解自己的能力究竟是差一点点呢还是差着几千万点。

  资讯不太发达,电视不能多看,对于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故事没有见地更没有阅历的小同学来说,选材立意上就是好大的关卡,这无异于难于巧妇无米之炊,难于飞上青天。

  课间活动,林舒语问她进度如何。

  旁边其他男同学听说花寂要写文章找编辑部投稿,来了劲,说:“这倒是可以一试。你不是作文写挺好吗。搞不好一飞冲天,不如现在就给我签个名呗大作家。”正说着把手里的本子还推了过来。

  “好好练你的字。”林舒语把他的本子扔回去。

  这男同学也是朵奇葩,小时候没把字练好,现在上初中了还来学写正楷。班主任在班会上把他挖出来的。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