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武举人卢象升
/>   当然了,可能也会因为地域抱团,但是那种局限性就强很多。

  其他的先不论,对于徐光启来说,单单是有利于他培养后辈,这一点就是他不能放弃皇家书院的重要原因。

  现在陛下这么说,徐光启自己就有责任了。他必须要肩负起责任,让陛下知道皇家书院有多大的好处,自己这些人为皇家书院付出了多大的心力。

  于是徐光启说道:“陛下,你看街上的读书人,他们一个一个满怀希望,全都向着皇家书院而去,可见皇家书院是很得人心的。这就证明陛下所做英明无比。”

  朱由校看了一眼徐光启,对于他拍马屁的言论不为所动。

  轻轻的点了点头,朱由校说道:“朕倒是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咱那似乎低估了皇家书院对武人的吸引力。你看看这街上好多都是武人。”

  这一点朱由校是真的没想到,他原本是想过成立军校,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没想到这一次办了一个皇家书院,无数的武人蜂拥而至,这就让朱由校有一些欣喜了。

  如果毕业生里面有更多的武人,对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是一件好事情。

  徐光启小心翼翼的打量着自家陛下,连一点点细微的表情变化都不敢放过。他想看看陛下是对武人赶考这一点满意还是不满意。

  见到陛下脸上的笑容,徐光启知道陛下对这一点是很满意的,他也就放了心,同时心里面也有了想法。

  徐光启微笑着说道:“可见武人也是心向大明的。至于他们为什么会来皇家书院考试,臣以为与武人上升通路比较窄有关系。”

  朱由校一愣,继而问道:“那爱卿就来详细的说说。”

  虽然朱由校的心里面多少也有一点想法,但是却并不明确,也不清晰,甚至是有一些模糊。

  既然徐光启提出来了,那就让他说一说,看看能不能给自己一些启发。

  “是,陛下。”

  徐光启严肃地点了点头说道:“自太祖皇帝登基以来,大明所行,便是军户制。”

  “等到世宗皇帝年间,因为南边要抗倭,北边要对付鞑靼,所以朝中的军力不够用了,开始实行募兵和军户并行。”

  “也就是在那以后,大明多次募兵。在臣看来,募兵的确是很好,可是这也代表着军户制度已经彻底崩坏了。”

  “在朝廷募兵的时候还好,武人还有上升之道;一旦朝廷减少募兵,武人就没了可去之处。”

  “尤其是各地的世袭武人,家里面能够承袭职位的也就是长子,其他人都要自谋生路。如果能够去募兵的话,他们还会有好的出路;如果减少或者没有募兵,那他们的生计就有些艰难了。”

  朱由校知道徐光启说的是中下层的武官,这在大明基本上是普遍现象。

  说白了就是因为大明朝的人口增多,不光是百姓在增多,读书人、士人和武将也全都在增多。

  毕竟这个时代没有计划生育。像底层的武人,他们的生计没有问题的话,可以保证他们多生几个孩子。200多年积累下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徐光启继续说道:“朝廷虽然没有禁止武人的子弟考科举,可是这科举之路有多难,臣也算是感同身受。”

  “再加上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