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揭幕
数,可那又如何?”
“那地方的人,心里对中原没有半点归属感,除非一下子移民十几万人过去,或者长期驻扎大军,否则,这地方还是会得而复失。”
“而且,朝廷若拿下林邑国,驻扎大军,其他小国忧惧之下,对于海贸的影响会很大。”
“所以,我们要徐图之。”
“就按原计划,让亦官亦商的南洋司出面,扶持王族里听话的人,当傀儡国王。”
“然后,南洋司的商社在其港口建立堡垒,设贸易据点,安置侨民,一来方便做买卖,二来,给傀儡国王撑腰。”
“林邑国的贵族们,肯定讨厌这傀儡国王,但无论他们怎么折腾,反正只有南洋司认可的人,才能是林邑国国王。”
“也就是说,把林邑国当做个壳,朝廷得实惠。”
“就这么经营一两代人,中原侨民不断以经商寓居的方式在那里定居,改变当地人口结构,待得时机成熟,自然就能改国为州。”
既定方针不变,赵孟娘明白了。
李笠想让赵孟娘更受人巴结,便透露更多的风声。
南海(南洋)诸国,受天竺文化影响较深,尤其宗教方面,这样的影响,中原朝廷单靠加强经贸联系是无法削弱的。
而且道教也竞争不过佛教。
要么杀一拨人,然后来个“灭佛”,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而且直接由中原的势力来“鹊巢鸠占”,直接经营当地,也不可能。
所以要软硬兼施,中原海商仗剑经商,用寒光闪烁的刀剑,和金灿灿的铜钱,威逼利诱,迫使南海诸国“合作”。
南洋司先拿到当地特产的“经销权”,控制各大贸易港。
然后得寸进尺,成为“全权代理商”,变相垄断当地特产,把其他国家的海商挤出“市场”。
别国海商要买香药等特产,无法直接和当地国家贵族交易,只能和“全权代理商”,也就是和南洋司洽谈业务。
中原海商,以南洋司为纽带,团结起来,垄断南海各国的特产,成为说一不二的“坐贾”,然后,凭借武装商船船队,向西扩张商路。
变成行商,向天竺各国,乃至更西的国家,直接销售香药等货物。
坐贾的利润要拿,行商的利润也要。
朝廷借助南洋司,把南海各国,变成中原的后花园,中原海商的边贸据点,推进到天竺以东、大海里的狮子国。
“中原海商的武装商船,装备着火炮,打起海战来,无人可挡,除了风暴。”
李笠尽可能用简单的语句,透露一些口风:
“南洋司的大船主们,将来控制着南海特产,规定在狮子国港口交易,否则其他国家海商一两香药也买不到,这规矩,谁敢不遵守?”
“到时候,南海各国不再有天竺的海商频繁出现,到岸的海船,全都是中原海船。”
“城里进进出出的,是中原海商,以及侨民,天竺海商被中原海商取代,天竺的文化、宗教传播没了源头,过得几代人,南海各国的信仰自然也就随着中原。”
“写汉字,说汉语,听中原和尚讲解佛经,这种变化,光靠简单的武力去做,成本有多高?”
&emsp
“那地方的人,心里对中原没有半点归属感,除非一下子移民十几万人过去,或者长期驻扎大军,否则,这地方还是会得而复失。”
“而且,朝廷若拿下林邑国,驻扎大军,其他小国忧惧之下,对于海贸的影响会很大。”
“所以,我们要徐图之。”
“就按原计划,让亦官亦商的南洋司出面,扶持王族里听话的人,当傀儡国王。”
“然后,南洋司的商社在其港口建立堡垒,设贸易据点,安置侨民,一来方便做买卖,二来,给傀儡国王撑腰。”
“林邑国的贵族们,肯定讨厌这傀儡国王,但无论他们怎么折腾,反正只有南洋司认可的人,才能是林邑国国王。”
“也就是说,把林邑国当做个壳,朝廷得实惠。”
“就这么经营一两代人,中原侨民不断以经商寓居的方式在那里定居,改变当地人口结构,待得时机成熟,自然就能改国为州。”
既定方针不变,赵孟娘明白了。
李笠想让赵孟娘更受人巴结,便透露更多的风声。
南海(南洋)诸国,受天竺文化影响较深,尤其宗教方面,这样的影响,中原朝廷单靠加强经贸联系是无法削弱的。
而且道教也竞争不过佛教。
要么杀一拨人,然后来个“灭佛”,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而且直接由中原的势力来“鹊巢鸠占”,直接经营当地,也不可能。
所以要软硬兼施,中原海商仗剑经商,用寒光闪烁的刀剑,和金灿灿的铜钱,威逼利诱,迫使南海诸国“合作”。
南洋司先拿到当地特产的“经销权”,控制各大贸易港。
然后得寸进尺,成为“全权代理商”,变相垄断当地特产,把其他国家的海商挤出“市场”。
别国海商要买香药等特产,无法直接和当地国家贵族交易,只能和“全权代理商”,也就是和南洋司洽谈业务。
中原海商,以南洋司为纽带,团结起来,垄断南海各国的特产,成为说一不二的“坐贾”,然后,凭借武装商船船队,向西扩张商路。
变成行商,向天竺各国,乃至更西的国家,直接销售香药等货物。
坐贾的利润要拿,行商的利润也要。
朝廷借助南洋司,把南海各国,变成中原的后花园,中原海商的边贸据点,推进到天竺以东、大海里的狮子国。
“中原海商的武装商船,装备着火炮,打起海战来,无人可挡,除了风暴。”
李笠尽可能用简单的语句,透露一些口风:
“南洋司的大船主们,将来控制着南海特产,规定在狮子国港口交易,否则其他国家海商一两香药也买不到,这规矩,谁敢不遵守?”
“到时候,南海各国不再有天竺的海商频繁出现,到岸的海船,全都是中原海船。”
“城里进进出出的,是中原海商,以及侨民,天竺海商被中原海商取代,天竺的文化、宗教传播没了源头,过得几代人,南海各国的信仰自然也就随着中原。”
“写汉字,说汉语,听中原和尚讲解佛经,这种变化,光靠简单的武力去做,成本有多高?”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