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興林大火
msp; 现在国号为“楚”的建康朝廷,已经收复益州,南中爨氏观望了一阵子,见楚军在益州站稳了,立刻“亡羊补牢”,遣使开封请罪。
使者先到益州成都,坐镇益州的梁森随后派人护送使者来开封,一行人于前几日抵达行在。
所以李笠才注意到“爨”这个姓氏。
才想起来,云贵地区在这个时代,对于中原朝廷而言,是类似羁縻州的“化外之地”,即便设置有州郡,也只是有名无实。
南中的状态,和岭表地区差不多,中原朝廷在当地的所谓统治,仅限于几个城池而已。
出了城,当地人根本就不认什么朝廷。
事关国家大事,没必要和小孩子多说,李笠看着儿子们练习写字,看着看着,走了神,又想起今日朝会上,关于南中爨氏的议题。
爨氏的使者,或许去成都前还不知道周国国都长安已经易主,但之后应该知道。
结果,来到开封后,请罪的同时,也不忘话里带话的“提醒”朝廷:“南中百姓生活虽苦,却不畏艰难。”
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们知道错了,所以来向朝廷认错,朝廷要怎么处罚我们之前犯下的过错,我们都认。
不过呢,我们南中百姓(南中爨氏)也不是好惹的,若王师来南中兴师问罪,怕是要搞得灰头土脸。
到时候双方面上都不好看了。
所以嘛,按老规矩就好了,实在不行,朝廷派个人去宁州做刺史,我们好吃好喝把他供起来,这样总行了吧?
李笠想着想着,就有些恼火:你们这是来认错的?这是认错的态度?
今日朝会,就此事有过议论,议论的结果,是行“缓兵之计”:
派人就任宁州刺史,但也不指望把权力从爨氏手中夺回来,这刺史实际的职责,就是了解宁州乃至南中的实情,也让南中地区其他大姓有个盼头。
为将来的进一步动作做准备。
“将来”是多久?
至少一代人时间,二十年左右。
之所以要“缓兵”,是因为哪怕已经天下统一,但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对人心造成的创伤,需要时间来抹平,所以,各地百姓需要修生养息。
朝廷若要教训一下南中爨氏,可以,即便路途遥远、艰险,但以精锐之师入南中,想来也能收到效果。
可之后呢?
若朝廷想要实际控制宁州,进一步加强在南中地区的影响力,瓦解爨氏的力量,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很显然,朝廷财政支撑不了。
所以,即便朝廷发兵教训了爨氏,却无法在宁州驻扎太多的兵马,之后的南中,还是爨氏的地盘。
既然朝廷短期内无力经营南中,就没必要刺激爨氏这个地头蛇。
对方既然识相,面上服软,那朝廷就做足场面功夫,来个皆大欢喜。
李笠明白这才是上策,所以恼火归恼火,发兵一事,也就是想想而已。
而且,朝廷要经营南中,必须先把蜀地这块“地基”经营好,可蜀地如今是什么现状?
这二十来年,蜀地前后经历了两次大战,民力消耗严重,许多
使者先到益州成都,坐镇益州的梁森随后派人护送使者来开封,一行人于前几日抵达行在。
所以李笠才注意到“爨”这个姓氏。
才想起来,云贵地区在这个时代,对于中原朝廷而言,是类似羁縻州的“化外之地”,即便设置有州郡,也只是有名无实。
南中的状态,和岭表地区差不多,中原朝廷在当地的所谓统治,仅限于几个城池而已。
出了城,当地人根本就不认什么朝廷。
事关国家大事,没必要和小孩子多说,李笠看着儿子们练习写字,看着看着,走了神,又想起今日朝会上,关于南中爨氏的议题。
爨氏的使者,或许去成都前还不知道周国国都长安已经易主,但之后应该知道。
结果,来到开封后,请罪的同时,也不忘话里带话的“提醒”朝廷:“南中百姓生活虽苦,却不畏艰难。”
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们知道错了,所以来向朝廷认错,朝廷要怎么处罚我们之前犯下的过错,我们都认。
不过呢,我们南中百姓(南中爨氏)也不是好惹的,若王师来南中兴师问罪,怕是要搞得灰头土脸。
到时候双方面上都不好看了。
所以嘛,按老规矩就好了,实在不行,朝廷派个人去宁州做刺史,我们好吃好喝把他供起来,这样总行了吧?
李笠想着想着,就有些恼火:你们这是来认错的?这是认错的态度?
今日朝会,就此事有过议论,议论的结果,是行“缓兵之计”:
派人就任宁州刺史,但也不指望把权力从爨氏手中夺回来,这刺史实际的职责,就是了解宁州乃至南中的实情,也让南中地区其他大姓有个盼头。
为将来的进一步动作做准备。
“将来”是多久?
至少一代人时间,二十年左右。
之所以要“缓兵”,是因为哪怕已经天下统一,但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对人心造成的创伤,需要时间来抹平,所以,各地百姓需要修生养息。
朝廷若要教训一下南中爨氏,可以,即便路途遥远、艰险,但以精锐之师入南中,想来也能收到效果。
可之后呢?
若朝廷想要实际控制宁州,进一步加强在南中地区的影响力,瓦解爨氏的力量,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很显然,朝廷财政支撑不了。
所以,即便朝廷发兵教训了爨氏,却无法在宁州驻扎太多的兵马,之后的南中,还是爨氏的地盘。
既然朝廷短期内无力经营南中,就没必要刺激爨氏这个地头蛇。
对方既然识相,面上服软,那朝廷就做足场面功夫,来个皆大欢喜。
李笠明白这才是上策,所以恼火归恼火,发兵一事,也就是想想而已。
而且,朝廷要经营南中,必须先把蜀地这块“地基”经营好,可蜀地如今是什么现状?
这二十来年,蜀地前后经历了两次大战,民力消耗严重,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