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受罚
安分”的夏安加料,终使皇帝把夏安赶回老家。自己多方周旋才登相位,大权在握的感觉多美妙,怎么舍得放弃。
天成七年,夏安走之前,恳求皇帝立年仅六岁的皇后之子赵琰为皇太子,并出阁读书,以稳固国本。
天成帝虽然尽日与后妃风花雪月,但是并非完全昏聩,他并不想后g0ng妃子因为恩宠,而生出别的心思,早立太子,也免得后g0ng再搅起风雨。他答应了夏安,册封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太子的师父李声,也是夏安推荐的。
柳澄江台后,谨遵皇帝的心意,悉心打理朝政,还积极笼络朝臣,累积威势。等他想到在皇太子身边安cha人的时候,李声已经完全获得了皇太子的信任。他曾尝试拉拢过李声,可是李声并不买账。
柳澄江费了不少力气,才安cha自己的人——刘皓岭,太子的另一位讲学师傅。
按说天成帝驾崩之后,柳澄江作为辅政之臣,朝诸多支持者,新帝那里又有“自己人”刘皓岭,继续把持相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万万没想到,小皇帝不喜欢他。
宏武帝虽然年幼,却志存高远。他不满意柳澄江只一味哄他父皇高兴,不为国家做长远考虑。面对不断强大起来的真国,如果自己一味贪图安乐,不思进取,早晚被真国蚕食掉。
当柳澄江发现风头不对,想启用“自己人”刘皓岭,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话时,却发现这个“自己人”不好用了。
为了扭转局势,维护自己的地位,发现风向不对的柳澄江积极掉头,向小皇帝靠拢。
小皇帝想要推进改革,振兴国力,他便尝试制定改革条款。
在柳澄江的队伍,除了溜须拍马,抱大树以乘凉的人外,还有一类是g将,云进同是这样的人。
天成十二年六月,柳澄江将云进同提为户部侍郎,由他辅助另一位亲信,户部尚书钱海铭,在全国范围内勘察土地,制定改革条款,以期理清土地管理混乱,增加财政收入,为扩军增防奠定财政基础。
云进同本是户部员外郎,对于土地兼并深有了解,很明白土地兼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很多私自开垦的田地,并没有登记在册。他自家祖产有近千亩田地,朝同僚家所兼并的土地更不用说。
这场改革涉及利益之争,必得缓缓图之。云进同与司钱海铭商议后,根据现有的弊端,制订了相对和缓的改革措施,呈给柳澄江,柳澄江看起来不错,便呈给皇帝。
可是即使这柔和的改革计划,也触及了土地拥有者的利益。没有人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即使柳澄江、钱海铭、云进同有这个觉悟,可是柳澄江麾下的很多拥护者都不买账了。折子呈去,皇帝也不买账:照这个改革法,要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要到何年何月?
柳澄江是两面不讨好。皇帝不支持他、朝臣也不支持他。皇帝甚至暗示他,主动让出相位。宰相混到这个份,不下台不可能了。
即便柳澄江不愿意轻易放弃,果决的小皇帝不给他犹疑观望和准备的时间,他不想再等。
于是,天成十二年九月,不知是皇帝暗指示,还是朝有人望风使舵,第一封弹劾书呈在皇帝面前,被开刀的却是云进同。奏疏说他改革不利,置百姓于水火,希望皇帝惩戒云进同。
云进同这几年在柳澄江的照顾下升迁很快,让人眼红,而且又主持了得罪很多人的土地改革,但这并不是重点,这封奏疏的目的是为了借云进同,把柳澄江拉下水。
有了第一封弹劾书,皇帝�
天成七年,夏安走之前,恳求皇帝立年仅六岁的皇后之子赵琰为皇太子,并出阁读书,以稳固国本。
天成帝虽然尽日与后妃风花雪月,但是并非完全昏聩,他并不想后g0ng妃子因为恩宠,而生出别的心思,早立太子,也免得后g0ng再搅起风雨。他答应了夏安,册封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太子的师父李声,也是夏安推荐的。
柳澄江台后,谨遵皇帝的心意,悉心打理朝政,还积极笼络朝臣,累积威势。等他想到在皇太子身边安cha人的时候,李声已经完全获得了皇太子的信任。他曾尝试拉拢过李声,可是李声并不买账。
柳澄江费了不少力气,才安cha自己的人——刘皓岭,太子的另一位讲学师傅。
按说天成帝驾崩之后,柳澄江作为辅政之臣,朝诸多支持者,新帝那里又有“自己人”刘皓岭,继续把持相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万万没想到,小皇帝不喜欢他。
宏武帝虽然年幼,却志存高远。他不满意柳澄江只一味哄他父皇高兴,不为国家做长远考虑。面对不断强大起来的真国,如果自己一味贪图安乐,不思进取,早晚被真国蚕食掉。
当柳澄江发现风头不对,想启用“自己人”刘皓岭,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话时,却发现这个“自己人”不好用了。
为了扭转局势,维护自己的地位,发现风向不对的柳澄江积极掉头,向小皇帝靠拢。
小皇帝想要推进改革,振兴国力,他便尝试制定改革条款。
在柳澄江的队伍,除了溜须拍马,抱大树以乘凉的人外,还有一类是g将,云进同是这样的人。
天成十二年六月,柳澄江将云进同提为户部侍郎,由他辅助另一位亲信,户部尚书钱海铭,在全国范围内勘察土地,制定改革条款,以期理清土地管理混乱,增加财政收入,为扩军增防奠定财政基础。
云进同本是户部员外郎,对于土地兼并深有了解,很明白土地兼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很多私自开垦的田地,并没有登记在册。他自家祖产有近千亩田地,朝同僚家所兼并的土地更不用说。
这场改革涉及利益之争,必得缓缓图之。云进同与司钱海铭商议后,根据现有的弊端,制订了相对和缓的改革措施,呈给柳澄江,柳澄江看起来不错,便呈给皇帝。
可是即使这柔和的改革计划,也触及了土地拥有者的利益。没有人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即使柳澄江、钱海铭、云进同有这个觉悟,可是柳澄江麾下的很多拥护者都不买账了。折子呈去,皇帝也不买账:照这个改革法,要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要到何年何月?
柳澄江是两面不讨好。皇帝不支持他、朝臣也不支持他。皇帝甚至暗示他,主动让出相位。宰相混到这个份,不下台不可能了。
即便柳澄江不愿意轻易放弃,果决的小皇帝不给他犹疑观望和准备的时间,他不想再等。
于是,天成十二年九月,不知是皇帝暗指示,还是朝有人望风使舵,第一封弹劾书呈在皇帝面前,被开刀的却是云进同。奏疏说他改革不利,置百姓于水火,希望皇帝惩戒云进同。
云进同这几年在柳澄江的照顾下升迁很快,让人眼红,而且又主持了得罪很多人的土地改革,但这并不是重点,这封奏疏的目的是为了借云进同,把柳澄江拉下水。
有了第一封弹劾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