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乡亲们
  杨初月很想说几句反驳话,但杨陈氏和杨老爹根本不给她说话机会,自顾自唠叨个没完。杨初月听得不耐烦了,心想邱家将来要不要她这个贫穷人家出身儿媳还说不一定,现家里人就开始算计着从邱家拿好东西回来帮衬着了,真是太异想天开了。

  杨大和王金镯也腆着脸,扭扭捏捏到了杨老三家,先诚恳道了歉,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自己家有多不容易,说自己家有多困难,只差没给杨老三和柳四娘跪下了。

  杨老三说他知道杨大一家难处,过去事不会再计较了。杨大欣喜说他就知道杨老三心肠好 ,一家人哪有隔夜仇?然后就说到杨初月身上,感慨说:“五妹有好出路了,以后当了侯府夫人可不要忘了大伯一家,还有家里两个堂哥,如果以后有什么好出路,一定要帮着两个堂哥,要多多提拔多照顾着他们。”乡下人说话爽直,从不拐弯抹角,杨大就是其中典型。

  杨刘氏善交际,用她一贯活络心思以及好口才拉着杨初月说道:“五妹啊,我知道你还为我大嫂事过意不去。但那事都过去那么久了,幺叔和幺娘都答应不计较了,你也别往心里去啊。现咱们都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读书先生不都说什么‘同甘共苦’吗?以后你要得到好了,也别忘了给家里人分一杯啊。你知道我大哥还有我家家里穷没银子,什么都缺,以后要有什么了,都给家里带一些回来啊,我大哥和我家什么也不嫌弃。”杨刘氏说话比她公公简明直接。

  杨初月冷眼看着到自家来人,用一贯沉默沉默面对这些不请自来上门巴结乡亲,不说一句话。现一切都没定数,全部人都开始巴结了,开始拉关系讨好她了。这还只是开始,就已经出现这样情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古话真是一点儿都不假,但那也得等到她得道了之后再说。

  王金镯见她不说话,以为她不答应,就赶忙把杨刘氏挤开,拉着杨初月手急切说道:“五妹啊,你啷个不说话咧,你赶答应啊?啊!点儿啊!”

  杨初月还是不说话,安静坐着听他们七嘴八舌说话。王金镯心里焦急,催了杨初月一遍又一遍,“五妹,你倒是说句话啊!成哑巴了啊!你说啊!”

  还是柳四娘出来给杨初月解围,说道:“五妹一向都不怎么说话,她胆子小,估计被吓到了。她是个心善孩子,将来发达了一定不会忘了大家,大嫂你就放心。这孩子虽然不说话,但心里都明白着呢。”王金镯只得收回了死死拉住杨初月手。

  晚上柳四娘烧了一大锅水让杨初月洗澡,还从村里族老家借了一块香胰子来,让杨初月把全身上下都洗干净。杨初月整齐一件衣裳还是前年做衣,因为一直家干活,她担心把衣裳穿坏了,就一直放木箱子下面没穿,现正好穿着去镇里。

  去镇上那天,来送杨初月人很多,甚至超出了杨初月想象,也许整个桐安村人都来了,杨初月看到这样场景,不禁苦笑一声。这都什么事啊?想到她还一事无成时候就背上了这么大包袱,以后哪怕走一步都很难。她一个贫家出生女儿,本就走不了多远,现有这些人拖后腿,以后只怕寸步难行。

  韩启家来接杨初月,被杨老三家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人吓了一跳,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她不是告诫过杨老三夫妇,此事不要伸张吗?现弄得整个村子人都知道了,韩启家脸皱得比苦瓜褶子还多。一个孔武有力家丁开出一条路来,韩启家才能进杨老三家门。

  几十个乡民注视下,韩启家忍着一肚子气走进杨老三家大门,把被人层层围住被家里长辈拉着没完没了叮嘱杨初月拉了出来。

  杨老爹还舍不得放开杨初月手,说了一句:“到邱家以后别忘了乡下爷�